中新网呼和浩特7月13日电 题:一个喜欢沉浸式学习的海外华裔学生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中华古诗词真正的魅力是什么?我们来看一首苏东坡的词……”讲台上,88岁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李淑章对80余名海外华裔青少年提问。
7月13日,当叶澔锜再度回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留给她的独特印象时,她觉得“这一幕很有感觉。更重要的是,听了李教授的课,我们都受益匪浅。”
图为李淑章为海外华裔授课。 内蒙古侨联供图
7月8日,来自俄罗斯、英国、加拿大等6个国家的80余名华裔青少年及呼和浩特市的2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2023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内蒙古营开营仪式暨“相聚内蒙古,寻根中国行”联欢会(简称开营仪式),叶澔锜正是其中之一。
今年18岁的叶澔锜出生在加拿大,父母亲是广东佛山人。她说,“这次来内蒙古,学习到了不少知识,这是自己此行最大的收获。”
叶澔锜表示,在李淑章老师的讲解下,自己才真正弄明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其实是对偶句。
这只是叶澔锜沉浸式学习的缩影。
图为叶澔锜(左一) 内蒙古侨联供图
在8日举行的开营仪式上,叶澔锜看到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举着旗子跑上舞台的一幕,瞬间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她说,尤其是听到歌词:“无惧风雪,我中华儿女流血不流泪”内心中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内蒙古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沉浸式学习。”叶澔锜说,在过去5天,她还倾听了优美的流行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萱草花》,“这些歌曲能让人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叶澔锜此行还见识到了达斡尔族小朋友喜欢的玩具木偶——哈尼卡,“它由剪纸的人物头型和圆锥形的人身组合而成,从几厘米到二十几厘米不等,非常美。”
叶澔锜兴奋地对记者表示:“这几天,我们还体验了做月饼的过程,月饼烤熟后,味道很美,我们一行都很自豪。”
“我还想了解蒙古舞,还想学习制作桦皮画,总之学习的东西很多,特别珍惜这一段学习的日子。”叶澔锜认为,此行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内蒙古。
“内蒙古不只有草原,内蒙古还有很多知识宝藏,等待我们持续挖掘。”叶澔锜期望下一年还能来参加这样的活动。
对于叶澔锜此行沉浸式学习的收获,接受记者采访的李淑章表示,“如果下次来,还愿意给她讲中华古诗词。”(完)
中新社乌鲁木齐7月13日电 (记者 李纯)“什么时候装弹匣,什么时候卸弹匣,什么时候往前走多少步,都有全程视频监控,不会错过选手的任何细节。”来华参加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哈萨克斯坦参赛队领队13日表示,本届竞赛使用的裁评系统保证了赛场的公平、公正。
当天,正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锋刃-2023”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进程过半,多个竞赛课目按计划进行。赛场上使用的裁评系统引起了中新社记者的注意。
以当天上午开展的单手狙击课目为例,每个射击阵位旁均有一名身着黄色马甲、手执平板电脑的赛道裁判。参赛射手完成射击后,赛道裁判手中的屏幕便可实时显示数百米外靶标的命中情况,将射击成绩录入系统、传输至成绩统计处。
成绩统计处就设置在赛场旁,一面电视屏幕实时显示着每个射击阵位和每一块靶标的情况。结合实际靶纸与赛道裁判上传的数据,身着红色马甲的课目主裁判、副裁判在此对所有参赛射手的成绩进行核对,最终签字确认。
“射手在射击阵位上就可以把自己的靶标观察清楚,减少了中间的检靶环节,”该课目主裁判孟庆峰说,“非常科学、高效。”
“如果主裁判对我们提交的成绩提出异议,可以驳回重审,我们还要根据靶纸再进一步判定射手的命中情况。”赛道裁判在比赛间隙对中新社记者说,本次竞赛使用的这套系统裁评公正、透明,“很好用,很方便”。
融合前沿科技是本届“锋刃”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设计思路之一。竞赛综合协调组组长张健表示,在本次竞赛中,现代科技的应用为赛事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方面有一些创新,也是‘科技就是战斗力’的体现。”
据知,记者在赛场上看到的裁评系统是为本届竞赛专门研发,射击阵位、目标靶位前都装有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狙击手及其命中目标的远程可视。“赛道裁判拿着平板电脑就能看到射手打到什么位置、记多少分,同时射手现场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这就防止了人为造成的误判。”张健说。
“我和来自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的同行们聊过,大家都觉得这次比赛的裁评非常公正。我们可以一起对现场情况进行研究、判定。”作为泰国参赛队的领队,康坎(Khaengkhan)也是本届赛事仲裁委员会的成员。他向记者表示,此次比赛,中国武警部队“举办得非常完美”,“如果下次还有机会,我还会来参赛”。(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