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联播+丨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就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电力体制等六个方面的改革进行了部署,为新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擘画重点、指明方向。其中,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油气行业体制机制、电力体制这三方面的改革,事关未来你我绿色生活。
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本次深改委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明确这个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方向——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双碳”目标后,各地各行业紧扣“双碳”目标任务,促进发展方式的降耗升级,积极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双碳”目标投射于人们的生活:从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到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再到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总书记在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减污降碳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要科学考核,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本次深改委会议就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作出进一步部署。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通过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的转变,也必将加速中国“双碳”目标进程,更加深入地促进人们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石油和天然气是关系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命脉。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企业亦是关键。
总书记在本次深改委会议上强调,针对油气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油气行业上、中、下游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油气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要回归油气商品属性。中央根据油气行业运行特点确定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基本改革思路,即管住产业链中间的管网输送环节,放开可以竞争的上游勘探开发和下游加工销售服务环节,通过公平竞争释放市场活力。
本次深改委会议对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作出部署。
面向国家“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更高要求和国家“双碳”目标的实施,我国油气行业要通过油气体制改革更好地适应国际能源市场格局的起伏变化,也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激活和释放国内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绿色生活的迫切需要。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本次深改委会议召开前一周,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考察。他来到我国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能源互联网领域高科技企业——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总书记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我国自2015年开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完善电力市场建设就一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紧迫任务,事关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本次深改委会议部署了我国下阶段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顺应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相融并进的发展大势,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突破发展瓶颈,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力市场,完善市场规则和监管机制,确保能源转型安全可靠可负担,事关“双碳”目标实现,也事关人们美好生活,任重而道远。
更多内容,请看视频↓
视频: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来源:央视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中新网杭州7月13日电 (王题题)7月12日,“回望‘兰亭论辩’——高二适与新中国江苏书学文脉研究展”(下称“高二适书学文脉研究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展出了高二适书法精品和“兰亭论辩”相关文献等近70件,弘扬“兰亭论辩”的学术风尚和艺术精神。
同时,展览还精选了章士钊、马一浮、胡小石、林散之、苏渊雷、陆俨少、赖少其等老一辈艺术家与高二适的唱和作品近10件,展现传统文士间心胸坦荡、刚正谨严的文化交流与承传。
据悉,高二适(1903-1977)是二十世纪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虽身居江苏,却名扬天下。1965年,就“兰亭序”的真伪,高二适本着“论学为重,得失为轻”,与学者、书法家郭沫若展开学术争鸣,参与了二十世纪著名的“兰亭论辩”。高二适不随人俯仰的学术精神和高贵品格,使他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浙江书法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后继有人,又是书法圣地,名士文化重要纪念地兰亭旧址所在。据了解,高二适与诸多浙江书画名家有所往来,不少浙江书坛大家曾撰写过有关“兰亭论辩”的文章。
观众参观展览 王题题 摄
此次“高二适书学文脉研究展”将首展放在浙江美术馆,作为主办方,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认为,这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他看来,本次展览既是一个书法展、学术展,也是一个创新展、交流展,更是一次高规格、高品位、高层次的艺术盛宴。“我们真诚希望通过本次展览,为江苏和浙江文化创造交流与碰撞的良好平台。”
记者了解到,高二适于书法诸体兼备,尤精章草。其书法以学问为根基,继承章草高古凝重的书风,又充分吸取二王今草飞动跌宕的气势,形成了以章为体、以今为用、以狂草而统领风神的诸体融合,晚岁独创“狂草新体”,有“当代草圣”之誉。
值得注意的是,高二适的“狂草新体”,不是一种固定的技术规范,而是一种勇于探索的艺术理念、厚积薄发的治学方法、自由创造的人格精神与特立独行的生命情怀。
这在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看来,在当下书法越来越成为一门技艺的情况下,高二适的书法精品中所展现的日常书写,以及其文稿中所反映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将给如今的书法界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启示,甚至可能会起到一个相当的引领作用。
至于如何更好地从高二适的人品、学术、艺术中汲取养分,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众人在研究、学习高二适时,重在了解、理解他精研传统,融百法而得其法的创新创造精神,并通过其高昂而内蕴深厚的书风,理解人文学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同时,贵在从他的书论以及在对法帖的批注中了解、理解他对书史流变、书体书风嬗变的研究,为后世提供了新的审美意象,从而从书法本体构建书法美学体系。此外,更在于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精神,树立中国价值,形成中国力量,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