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12月9日电 (周亚强)记者9日从天津市应急管理局获悉,根据天津市气象台预报,12月10日天津市将迎来2023年入冬以来首次大范围降雪天气。在天津市应急局统筹下,气象、公安、交通、城管、消防等11个市级部门和16个区应急局均开展专项视频调度,积极做好此次降温降雪应对处置工作。
据介绍,此次降雪及大风降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涉及行业多,积雪、持续低温、大风可能对能源和物资供应、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造成不利影响。受冷空气影响,12月9日天津开始气温下降,12月10日和11日最高气温降至2到3℃,最低气温降至-2℃,北部地区-6℃,降温期间伴有东北风4到5级(东部地区5到6级),12月10日下午至夜间有小到中雪,降雪量1至3毫米,积雪深度1至2厘米,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10日夜间。此外,12月13日至14日还将有一次降雪天气过程。
对此,天津各有关部门纷纷提前部署制定预案。一是强化实时监测和短临预警,加强联合会商研判,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二是保障供电、供水、供暖、燃气等运行平稳,加强体育场馆、大跨度建筑、农业设施等风险隐患排查;三是做好融雪除冰准备工作,防范道路湿滑、积雪结冰等造成的不利影响,应急救援队伍严阵以待;四是根据灾情发展变化,及时调拨救灾款物做好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救助,并对2023年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情况进行再次排查,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五是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全体应急人员随时待命。(完) 【编辑:苏亦瑜】
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之变,国际形势动荡加剧。中欧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双方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这次中欧领导人面对面交流,为中欧关系发展指方向、画蓝图、提信心、增动力,有利于双方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
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两大力量 共担全球责任
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站在双方关系的新起点,中欧关系正呈现巩固发展的良好势头。
今年以来,中欧高层互动频密,习近平主席同德国、匈牙利、希腊等多个欧盟国家领导人会晤会见。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冯德莱恩共同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中欧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领域高层对话也取得丰富成果。
在7日的会见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符合双方利益和人民期待”。米歇尔和冯德莱恩也表示,欧方期待同中国发展长期稳定、可预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总部所在地——贝雷蒙大楼。
近几年,欧洲一些政界人士片面强调中欧之间的“对手面”,刻意忽视中欧之间的“伙伴面”,鼓吹对华“去风险”“降依赖”。这种错误的对华认知对中欧关系发展形成干扰,加剧误解、侵蚀互信。
习近平主席在7日的会见中强调,中欧双方要“总结历史经验”“夯实政治基础”“树立正确认知”。“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
米歇尔和冯德莱恩表示,欧方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关系,不希望同中国脱钩。
在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看来,中欧之间的共同点远大于分歧,双方同为全球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在应对气候变化、巴以冲突和乌克兰危机等众多全球性挑战方面有合作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认为,中欧双方领导人在关键时间点的会晤,让双方增加互信,将推动中欧关系向上发展。
两大市场 互补合作共赢
在7日的会见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愿将欧盟作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追求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米歇尔和冯德莱恩表示,希望双方继续加强经贸、绿色、数字等领域对话与合作,共同努力维护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安全。
这是2018年4月16日在德国西部城市杜伊斯堡DIT货运场站拍摄的中欧班列集装箱。
在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昔日的钢铁工厂近年来已改为物流仓库,一列列中欧班列将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运到曾经堆满煤炭的码头。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为当地带来了丰富货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托马斯·克拉伊尼基已在渝新欧德国分公司工作4年,负责海外仓货物装卸和仓库整理。他告诉记者,中欧班列组建的新物流网络,正助力杜伊斯堡成为国际性的贸易物流中心。眼下,班列上的货源品类越来越丰富,包括家居用品、机械零件、高附加值电子产品等。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中所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平台,为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方愿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包括同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对接。
2022年2月16日,在华晨宝马沈阳铁西工厂车身车间,机器臂在焊接车身。
在沈阳,投资额达100亿元的华晨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11月22日正式封顶,建筑主体全部完工。近两年,宝马集团已在中国打造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正致力于将沈阳打造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心,实现电芯、电池、电力驱动系统和电动车都在此生产。
过去20年,中欧贸易额增长近9倍。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经贸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也日益提高。如今,超过四分之一中欧贸易产品是高科技产品,锂电池、新能源车、光伏组件等绿色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中强调,中欧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双方要多做加法,以更深入、更广泛合作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
宝马集团负责生产的董事米兰·诺德科沃奇说:“中国市场非常强劲,很有活力和韧性。中国式现代化正给全球市场带来重大变化,给外国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两大文明 开放包容互鉴
在7日的会见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是“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双方还要加强人文交流,便利人员往来”。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相继复信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学生、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和比利时知名友好人士董博等,亲自推动中欧文明对话,拉紧双方人文情感纽带。
12月2日,西班牙穆尔西亚官方语言学校的中文师生一行10余人来到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参加“中国日”活动。听竹笛演奏、学习茶文化、制作月饼……一天的充实活动中,大家沉浸式体验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
学生中,米格尔·洛佩斯已经学习中文3年,喜欢二胡,最想去中国云南,因为“那里有种类多样的水果和丰富动听的音乐”。
洛佩斯想要来中国看看的愿望如今实现起来更加容易。不久前,中国宣布决定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试行国家中就包括西班牙以及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国家。
2022年9月1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学生们参加匈中双语学校新学年开学典礼。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认为,对欧洲多国公民简化旅行手续,是中国对欧加强文化经济联系的重要信号,也是促进全球相互包容理解的重要举措。这一政策将鼓励更多欧洲人到访中国,亲身体验中国的深厚文化和领先的数字技术。
西班牙巴塞罗那商会国际业务开发经理何塞普·戈梅斯说,预计欧中人员往来会因中国扩大免签政策大幅增加。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国家,是欧洲应该关注和继续开辟的市场。
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欧关系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建设性、互惠性、全球性,将为亚欧大陆以及世界繁荣稳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策划:倪四义 李生江 邹声文
监制:冯俊扬 韩墨
统筹:闫珺岩 孙浩 徐扬
记者:单玮怡 于也童 付一鸣 唐霁 陈刚 陈文仙 王湘江 胡加齐 谢宇智 孟鼎博 陈占杰 乔本孝
编辑:乔继红 王雅晨 陈杉 徐晓蕾 徐力宇
摄影:黄敬文 郑焕松 罗欢欢 杨青 弗尔季·奥蒂洛